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Issue (3): 155-163  DOI: 10.3969/j.issn.1000-5641.2019.03.017
0

引用本文  

刘娜娜, 郭雪艳, 崔易翀, 等. 上海城市公园夜间延长开放服务需求与管理对策[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3): 155-163. DOI: 10.3969/j.issn.1000-5641.2019.03.017.
LIU Na-na, GUO Xue-yan, CUI Yi-chong, et al. Research on service requirement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urban parks with extended opening hours in Shanghai[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19, (3): 155-163. DOI: 10.3969/j.issn.1000-5641.2019.03.017.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770468);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项目(18DZ1204600,18295810400,18DZ1204704)

第一作者

刘娜娜, 女, 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城市生态学与景观设计.E-mail:414348153@qq.com

通信作者

达良俊, 男, 教授, 研究方向为城市生态学与植被生态学.E-mail:ljda@des.ecnu.edu.cn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8-05-02
上海城市公园夜间延长开放服务需求与管理对策
刘娜娜 1, 郭雪艳 2, 崔易翀 2, 张红 2, 陆俊尧 2, 达良俊 2,3,4     
1. 常州工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江苏 常州 213032;
2. 华东师范大学 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上海 200241;
3.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241;
4. 华东师范大学 崇明生态研究院, 上海 202162
摘要:基于日益增长的公园夜间休闲游憩需求,从游客和管理者不同视角,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上海城市公园夜间延长开放服务需求及满意度进行调查,通过分析公园硬件设施、使用特征和管理维护等情况,结合国内外城市公园开放管理模式经验梳理,从满足游客多元需求、安全保障和管理政策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提升城市公园延长开放质量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公共空间    城市公园    延长开放    需求    管理    
Research on service requirement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urban parks with extended opening hours in Shanghai
LIU Na-na 1, GUO Xue-yan 2, CUI Yi-chong 2, ZHANG Hong 2, LU Jun-yao 2, DA Liang-jun 2,3,4     
1.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Jiangsu 213032, China;
2. School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3. Shanghai Key Lab for Urban Ecological Processes and Eco-Restor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4. Institute of Eco-Chongming,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2162,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increasing demand for extended opening hours of urban parks at night,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satisfaction and service requirements of parks, via questionnai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isitors and park manager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facility status, use characteristics, and park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the study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meet the diverse demands of visitors, strengthen safety, and improve management policies, leveraging the management experience of gate-free urban parks in China and abroad. This study, furthermore, aims to provide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urban parks with extended opening hours.
Keywords: public space    urban parks    extended opening hours    demand    management    
0 引言

公园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 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教育及锻炼身体的重要场所[1-2], 是城市防灾避险的重要基础设施, 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公益性事业, 更是提供优质生态产品,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载体.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日趋加剧, 人口导入数量不断扩大, 市民公众游憩健身需求的不断增加[3], 公园之“公共开放性”备受关注, 公园夜间延长开放需求持续强烈.

因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上存在差异, 国内外城市公园实行不同的开放模式.目前, 国外除部分专类园外, 大多数城市公园实行无围墙的开放式管理[4-5], 我国港台地区除部分专类园外, 城市公园也多实行24 h开放[3], 而我国内陆地区, 虽然部分城市公园已逐渐实行延长开放, 但大部分城市公园仍有明确的开闭园时间[3].截止2017年底, 上海有城市公园217座, 自2011年对35座公园实行夏令时延长开放以来, 至2017年底, 已有133座实行延长开放, 占总公园数量的61.3%.其中, 76座实现全年延长开放, 而43座更是实现24 h开放, 占总公园数量的19.8%[6]. “十三五”期间上海提出更高目标, 争取全市公园实施常态化延长开放, 延长开放公园数量达80%[7].

目前, 有关城市夜公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园数量和分布[8]、公园空间布局[9-10]、公园游客结构、行为特征及满意度特征分析等[7], 对提升公园夜间游憩品质和增加游客对夜公园的使用效率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张凯旋等采用层次分析法, 从公园基本特征及基本条件等方面构建了城市公园延长开放适宜性评价体系, 并对部分上海城市公园延长开放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分级[3].然而, 有关城市公园是否应该实行延长开放甚至24 h全天开放, 一直存在不同观点, 从不同利益者角度客观进行公园延长开放系统性相关研究尚不多见.公园延长开放在满足公众多元需求的同时, 势必会带来扰民、安全和经费等问题, 如何合理平衡公园属性、游客、周边居民、公园管理者等相关利益者的关系, 成为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因此, 本文选取上海公园夜间延长开放时段, 从游客和管理者不同视角, 针对性地调查分析其开放服务需求、诊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相应管理对策, 以期为有效提升城市公园延长开放质量提供重要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样本选取

截止2015年底, 上海城市公园165座, 共75座公园实行延长开放.其中, 56座公园实行夏令时延长开放.延长开放期为7月1日至9月30日, 开放时间一般为早晨5点至夜间9点或10点, 另外19处为公共绿地, 实行24 h开放[7].本研究基于对75座已延长开放公园的类型、区位、面积、设施条件和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整理分析, 于2015年8—9月, 在不同区抽样选取33座具有代表性的公园作为游客问卷样本公园, 选取所有延长开放的75座公园作为管理者问卷样本公园, 进行实地调查.

1.2 问卷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 针对游客和公园管理者分别设计了相应问卷, 主要分析不同利益者在公园夜间延长开放后的服务需求.公园游客问卷包括游客基本信息、游客行为与目的、游客满意度、游客需求与意识四部分; 公园管理者问卷包括开放意愿与基础设施、工作人员管理与分配、游客管理与服务、社会化协同管理、管理难点与经费支持五部分.

于2015年8—9月, 基于公园延长开放时段, 在33座公园于18:00$\sim $20:00, 每座公园抽样发放问卷40份, 对公园游客发放问卷共1 320份, 回收有效问卷1 151份, 有效率为87.2%;选取2015年所有延长开放的75座公园作为管理者问卷样本公园, 由上海公园管理事务中心统一发放至公园, 每座公园1份, 共发放问卷75份, 回收有效问卷74份, 有效率为98.7%.

1.3 数据分析

在SPSS 23.0软件, 采取Spearman分析方法完成相关性分析.其中, $P\! <\!0.05$时为显著性差异, $P\! <0.01$时为极显著差异.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游客结构特征及满意度分析 2.1.1 夜间游客结构与行为特征

夜间游客性别比相近(见表 1), 主要集中于56$\sim $60岁、61$\sim $69岁两个年龄段, 分别占游客总量26.5%和28.8%, 56岁以上老年人总比例高达66.6%.

表 1 延长开放期间游客结构特征及行为特征 Tab. 1 Structural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visitors during extended opening hours

学历方面, 高中以下学历所占比例高达64.5%, 大专以上学历总比例为36.5%, 而硕士学历比例仅为2.3%, 无博士学历.

职业方面, 离退休工作人员, 比例高达52.8%, 企、事业职员或工作人员所占比例仅五分之一, 学生所占比例不足5.0%.

本市居住时间方面, 长期居住游客所占比例高达75.6%, 1年以下及临时来访比例均在2.0%以下.

游客夜间逗留时间, 主要集中在0.5 h以上至2 h以内, 总比例达75.6%;游客夜间来园频率方面, 每天都去和1$\sim$3次/周所占比例最高, 分别为46.3%和34.8%, 两者之和达80%以上.

游客夜间来园目的中, 运动健身所占比例近70%.

综上, 上海城市公园夜间延长开放期间游客群体呈“老龄化, 低学历, 离退休, 长期居住”特征, 主要以长期居住在本市的离退休老年人为主, 这也是高学历占比很少的重要原因, 游园目的主要以运动健身为主.且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可知(见表 2), 年龄与夜间来园频率、本市居住年限与夜间来园频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而职业与来园频率则为显著负相关, 这与2011年上海城市公园日间游客特征与游园行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1].随着年龄增长, 人们对休闲游憩需求和健康养生意识愈发增强, 加之退休人员时间充裕, 城市公园成为老年人主要的公共开放活动空间[12].

表 2 影响夜间来园频率的游客特征因素 Tab. 2 Factors affecting the frequency of visits to parks at night
2.1.2 游客对夜公园的满意度及服务需求分析

上海自2011年实行部分公园延长开放以来, 在公园硬设施和软实力方面, 进行了相应的一系列提升完善工作[13].本研究也表明, 游客对上海夜公园各指标的满意度均较高(见表 3), 开放时间、环境卫生和治安保障3个指标满意度均近90%, 安全设施满意度约85%, 便民服务和硬件配套这两个指标满意度均约80%.

表 3 游客对夜公园满意度 Tab. 3 Satisfaction of visitors to parks at night

然而, 通过对夜公园目前存在问题的调查显示(见表 4), 照明设施问题所占比例最高, 为42.7%, 其次为安保设施问题占32.5%.相应条件需求研究也显示一致结果, 39.8%的游客认为夜公园最需改善的条件为照明系统, 30.1%的游客认为其次为安全防护.

表 4 游客对夜公园的服务需求 Tab. 4 Demand characteristics of visitors to parks at night

游客对夜公园的意识意愿方面, 约60%的游客认为, 夜公园活动不对周边产生影响, 认为有影响的游客对噪音污染的关注度最高; 近60%的游客表示愿意加入夜公园管理志愿者队伍, 其中, 希望得到相关酬劳的约占20%, 游客对志愿管理夜间公园热情较高; 近60%的游客接受公园仅部分区域开放, 表明对于条件限制或存在安全隐患问题的公园可实施局部性开放, 以满足游客夜间游园需求.

综上, 从享用权利层面, 目前上海夜公园游客满意度较高, 影响公园延长开放最主要的是安全保障, 涉及照明系统、安保设施等硬件提升方面, 以及噪音干扰等管理约束方面, 这与国内外公园管理存在的问题基本一致[14]; 而对于责任共治层面, 仅有1/3的游客自愿无偿维护游园秩序.

2.2 公园管理者需求及满意度分析 2.2.1 开放意愿与设施系统升级改造

公园管理者对上海夜间延长开放公园的开放意愿及设施改造方面, 约70%管理者认为公园条件适宜延长开放; 约60%的管理者认为在条件不完备情况下, 考虑部分区域开放; 近80%的公园针对延长开放实施了改造, 主要是针对照明改造和地坪修整, 分别占73%和53.7%(见表 5).

表 5 公园管理者对公园夜间延长开放的管理服务需求 Tab. 5 Management demand characteristics of park managers for parks at night
2.2.2 工作人员管理与酬劳分配

81.0%的公园因为延长开放增加了工作人员人数, 其中, 每座公园平均增加保洁人员3名, 安保人员4名, 管理者2名(见表 5).

延长开放时间段内工作人员酬劳方面, 提供加班费的比例最高, 为93.8%, 其次为补助餐贴占28.1%, 补助车贴和提供夜间住宿比例均在10%左右.

2.2.3 游客管理与服务

95.9%的公园管理者认为夜公园活动对周边有影响; 所有的管理者均认为宠物夜间不能入园; 夜间不文明现象中, 噪声扰民的关注点最高, 占82.5%, 其次是游客活动场地冲突(见表 5).

86.0%的管理者认为夜间游客管理存在困难, 主要难点为确保游客安全、不文明行为管理及入园人员杂乱.

2.2.4 协同管理与经费支持

协同管理方面, 58.1%的管理者表示公园应为自主管理, 41.9%则赞同协同管理, 其中, 25.7%的公园在延长开放时间段内有获得公安、城管的配合, 16.2%已与公安、城管达成参与管理协议, 但未获得配合; 约80%的管理者认为有必要成立夜公园管理志愿者队伍, 但目前仅不足30%的公园有志愿者参与管理(见表 5).

在经费支持方面, 延长开放造成将近70%的公园支出增加, 但仅不足20%的公园申请到延长开放的专项经费, 增加的支出主要用于升级照明系统和增设安全防护系统(见表 5).

延长开放带来的管理困难方面, 近98%的管理者表示延长开放后, 管理工作会产生新的问题和困难, 制约延长开放的主要因素是夜间游客管理、管理经费不足、夜间设施管理和工作人员管理(见表 5).

综上, 70%的公园管理者对公园延长开放持积极乐观态度, 但明确表示公园延长开放将会给相应管理带来系列困难, 且与游客的服务需求存在一定的异同, 相同之处均表现为照明系统及安保设施的完善; 不同之处游客主要关注满足自身游憩利益, 对于延长开放带来的负面影响则意识不高, 而管理者关注范围更加全面, 主要表现在确保游客安全、约束不文明行为以及经费保障等方面.

3 城市公园延长开放管理模式与建议

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空间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背景下, 其“公共性”和“开放性”的本质特征将更加凸显, 城市公园延长开放大势所趋.

截止2017年底, 上海城市公园延长开放类型包括全年24 h开放、全年延长开放和夏令时延长开放3种模式[6] (见表 6).按照公园类型, 上海217座公园中, 社区公园(149座, 占68.7%)延长开放比例最大, 占66.4%, 其次为综合公园(39座, 占18.0%), 延长开放比例为56.4%, 专类公园(17座, 占7.8%)延长开放比例为47.1%, 历史名园(12座, 占5.5%)延长开放比例最低, 为33.3%;按照分布区域, 郊区共有公园128座, 占59%, 各类型公园比例均超过55%, 但总开放比例为48.4%, 其中仅社区公园延长开放比例超过50%;相反, 市区共有公园89座, 占41%, 各类型公园比例均低于45%, 但总开放比例为79.8%, 其中社区公园延长开放比例高达82.8%.

表 6 上海城市公园开放模式及特征 Tab. 6 Opening tim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parks in Shanghai

上海已迈入以“全域休闲”为特征的城市休闲化发展新阶段[15], 为进一步实现上海城市公园的全面延长开放, 提升其延长开放服务质量, 且针对上述夜间延长开放研究存在的问题, 通过梳理国内外城市公园开放管理模式成功经验, 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3.1 国内外城市公园开放管理模式

目前,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公园在开放模式和管理体制上存在一定差异[16-22], 但也呈现出一些相似特征(见表 7). ①“分类管理”, 不同类型公园具有不同的开放管理模式, 并实行分类考评; ②“政府主导”, 以政府机构为城市公园管理的主导部门, 实行归口管理; ③“专业养护”, 公园内的绿地均通过公开招标或市场化运营手段选取专业绿化公司进行养护, 全面实现管养分开; ④“市民参管”, 通过市民组成养护会、绿地认养计划及私人捐募等, 市民广泛参与到公园管理工作中; ⑤“多途经营”, 国外城市公园具有多种融资渠道, 国内主要以政府主导; ⑥“专职执法”, 城市公园中具有专门的执法队伍.

表 7 国内外主要城市公园开放模式及管理特征 Tab. 7 Opening times and manag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parks in China and abroad
3.2 上海城市公园延长开放管理建议 3.2.1 分类指导, 有序推进, 循环评测, 确保科学开放

(1) 随着公园夜间延长开放的公众需求不断提升, 科学客观确立不同类型公园的开放管理模式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①城市综合公园和社区公园均应延长开放, 且延长开放时间为2 h以内为宜, 并根据自身条件可逐步实现24 h开放; ②专类公园中, 历史名园一般不宜延长开放, 在保证历史风貌不被破坏基础上, 公共活动区可延长开放; 动物园、植物园等内部相关展示展览区和科研区不得延长开放; ③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内部核心区、密林区、科研区不得延长开放; ④对于面积较大的城市公园, 可参考游客对夜公园利用方式差异, 结合园区功能布局, 宜按照分区延长开放原则, 划分夜间游园场地[23].

(2) 坚持时间上的延长开放与空间上的敞开开放相结合, 并事先针对公园是否适宜延长开放、是否能够24 h开放进行适宜性评估[3].针对条件成熟、适宜开放的公园, 宜实行24 h开放; 针对条件不完善、不适宜24 h开放的公园, 宜推行“三分”原则(分类、分时、分区)开放[7]; 待改造, 条件成熟后, 再实行24 h开放.

(3) 对于延长开放的公园, 应建立后评估制度, 评估主体由第三方承担; 应适时进行公园延长开放满意度测评; 并建立相关管理部门成效考核评估制度.

3.2.2 完善硬件, 保障安全, 错位经营, 满足多元需求

研究表明, 安全性是游客与管理者对于公园延长开放共同关注的重点, 尤其是照明系统以及安保设施的完善.

(1) 针对照明系统, 需充分考虑对动植物生长影响及周边居民的光污染, 合理配置相应灯具类型(草坪灯、地灯、黄光灯源等); 完善通信系统、公共广播系统和安全防范系统; 应及时检查并更新基础设施.

(2) 应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 加强对夜间开放工作的监督检查并建立负责制; 对于园区存在安全隐患区域, 应设置围栏等防护设施、警示牌和警报器; 应建立应急安全预案和紧急救援制度, 可与附近医疗点建立合作关系.

(3) 此外, 相关性结果显示游客年龄与夜间游园频率极显著相关, 目前公园夜间游客群体主要为以健身为目的、低学历且退休的老年人, 建议及时了解不同人群包括青年人、儿童以及不同学历人群等不同需求, 同时积极向公众宣传公园除健身外, 游憩、生态、科普等其他功能, 并增加相应的游憩设施、健身设施或休闲场地等, 提升公园夜间品质, 吸引多元人群参与共享资源[7].

3.2.3 健全法制, 行为管控, 社会共治, 实现协同管理

虽然公园延长开放可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游憩需求, 但研究表明, 仍然有约1/3的管理者对于目前公园延长开放条件并不乐观, 夜间游客管理、游园安全以及管理经费是难点.

(1) 杜绝夜间噪音扰民等游客不文明行为, 对于延长开放的公园, 应将夜间文明游园相关管理要求加入《上海市公园文明游园守则》, 也可自行制定专门的夜间文明游园守则; 游客应严格遵守《上海市公园文明游园守则》; 对于违反入园相关规定, 可据《上海市公园管理条例》、《上海市绿化条例》、《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由相关部门查审并处罚[24-25]; 公众责任保险建议应覆盖到延长开放期间.

(2) 确保游园安全, 综合公园可增设公园警务点, 推进公园、社区、志愿者“三位一体”及公安、城管等部门联动的“3+X”的公众协同管理; 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7].

(3) 减轻管理压力, 一方面可通过公开招标或市场化运营手段选取专业公司进行规范性绿化保育、园容保洁和夜巡安保工作, 全面实现管养分开, 向属地化、社会化转型.另一方面还需完善与公园开放模式、协同管理机制相对应的制度规范, 鼓励公民广泛参与管理, 形成“政府法治、社会共治、游客自治”的管理新局面; 可通过电子屏、广播、网络、图片和报刊等媒介开展宣传与交流平台; 可适时组织和开展文明教育相关活动, 推动形成社会共享、公管意识.

(4) 落实经费保障, 可制定延长开放经费管理标准, 设置拨款梯度; 经费补贴落实, 应以政府主导, 可采用政府—企业—私人相结合的多种融资渠道[22].

参考文献
[1]
周荣华, 郭凌, 王志章. 城市休闲背景下的开放式城市公园建设研究[J]. 学术交流, 2013(6): 180-183. DOI:10.3969/j.issn.1000-8284.2013.06.044
[2]
ZHANG H, CHEN B, SUN Z, et al. Landscape perception and recreation needs in urban green space in Fuyang, Hangzhou, China[J].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2013(12): 44-52.
[3]
张凯旋, 董亮. 城市公园延长开放适宜性的评价研究——以上海市公园为例[J]. 中国园林, 2016, 32(7): 67-72.
[4]
李玉红. 日本城市公园绿地管理发展研究[J]. 中国园林, 2009, 25(10): 77-81. DOI:10.3969/j.issn.1000-6664.2009.10.024
[5]
方家, 吴承照. 美国城市公园与游憩部的地位和职能[J]. 中国园林, 2012, 28(2): 114-116. DOI:10.3969/j.issn.1000-6664.2012.02.027
[6]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权威发布: 本市133家公园延长开放, 其中44家为全天开放[EB/OL]. (2017-05-02)[2017-12-27]. http://lhsr.sh.gov.cn/sites/ShanghaiGreen/dyn/ViewCon.ashx?infid=a037efc9-4bdc-4d38-8872-245fe0378f39&ctgid=dadeb967-3473-4e91-b48d-d6d47186469a.
[7]
张红, 张姝萌, 达良俊. 上海延长开放公园游客需求与管理对策分析[J]. 中国园林, 2017, 33(5): 91-95.
[8]
徐婧, 徐浩. 基于活动需求的上海夜间开放公园分布[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14, 32(6): 23-31.
[9]
李凯历, 徐浩, 陆琦, 等. 上海夜公园游人活动照度需求研究[J]. 中国园林, 2015, 31(8): 105-109. DOI:10.3969/j.issn.1000-6664.2015.08.025
[10]
连洁.基于游憩行为的园林夜间活动空间设计研究[D].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10.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25-2010242825.htm
[11]
涂克环, 古旭, 张凯旋, 等. 上海市免费公园中老年游客行为及满意度特征调查[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14, 27(1): 32-37.
[12]
WENDEL H E W, ZARGER R K, MIHELCIC J R. Accessibility and usability green space preferences, perceptions, and barriers in a rapidly urbanizing city in Latin America[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2, 107(3): 272-282. DOI:10.1016/j.landurbplan.2012.06.003
[13]
古旭, 郭雪艳, 杨晓东, 等. 上海市免费公园职能提升与多元化服务管理途径[J]. 生态科学, 2014, 33(3): 580-585.
[14]
张波. 深圳、新加坡城市公园管理及借鉴意义[J]. 中国园艺文摘, 2013, 29(8): 76-79. DOI:10.3969/j.issn.1672-0873.2013.08.030
[15]
人民网. 2017中国城市休闲化水平排行, 北上广稳居前三.[EB/OL]. (2017-11-12)[2017-12-01]. http://sh.people.com.cn/n2/2017/1112/c134768-30912917.html.
[16]
任晋锋. 美国城市公园和开放空间发展策略对我国的借鉴[J]. 中国园林, 2013(11): 46-49.
[17]
田代顺孝, 马俊. 美国公园管理的最新发展趋势[J]. 中国园林, 2005(12): 25-26. DOI:10.3969/j.issn.1000-6664.2005.12.011
[18]
刘畅, 石铁矛, 赤崎弘平, 等. 日本城市绿地政策发展的回顾及现行控制性绿地政策对我国的启示[J]. 城市规划学刊, 2008(2): 70-76. DOI:10.3969/j.issn.1000-3363.2008.02.011
[19]
雷芸. 日本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公众参与[J]. 中国园林, 2003(11): 33-36. DOI:10.3969/j.issn.1000-6664.2003.11.012
[20]
骆林川. 新、马、日港湿地公园考察收获与启示[J]. 湿地科学, 2004, 3(2): 238-240.
[21]
孙欢, 徐晓丹, 沈姗姗, 等. 杭州地区城市公园使用后情况评价[J]. 安徽农学通报, 2017, 23(8): 115-120. DOI:10.3969/j.issn.1007-7731.2017.08.051
[22]
叶萌. 基于开放式公园管理运行现状及其发展策略研究[J]. 中国园林, 2015, 31(8): 120-124. DOI:10.3969/j.issn.1000-6664.2015.08.028
[23]
MOHD R N, HAFAZAH A K, SYED S Z. Human behavior and activities in relation to Shah Alam urban park during nighttime[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ural Sciences, 2012, 68: 427-438. DOI:10.1016/j.sbspro.2012.12.239
[24]
刘俊宜, 陈伯礼. 关于城市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法制思考[J]. 中国园林, 2016, 32(12): 107-110. DOI:10.3969/j.issn.1000-6664.2016.12.022
[25]
郭钰颖.优惠与处罚相结合推进绿化建设公园管理[N].深圳特区报, 2013-1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