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刘艳, 王成, 彭镇华, 等.北京市崇文区不同类型绿地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0(4): 66-70. 
[2] 王国梁, 刘国彬, 许明祥. 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植被恢复的土壤养分效应[J].水土保持通报, 2002(1): 1-5. 
[3] 李腾懿, 孙海, 张丽娜, 等.不同树种土壤酶活性、养分特征及其与林下参红皮病发病指数的关系[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3(6): 688-693. 
[4] 方海兰, 陈玲, 黄懿珍, 等. 上海新建绿地的土壤质量现状和对策[J]. 林业科学,2007, 43(z1): 89-94. 
[5] 项建光, 方海兰, 杨意, 等. 上海典型新建绿地的土壤质量评价[J]. 土壤,2004(4): 424-429. 
[6] 崔晓阳, 方怀龙. 城市绿地土壤及其管理[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7] APARICIO V, COSTA J L. Soil quality indicators under continuous cropping systems in the Argentinean  pampas[J].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 2007, 96(1-2): 155-165. 
[8] 吴玉红, 李云, 郝兴顺, 等. 土壤质量评价国内外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 2012, 16: 24-25. 
[9] 周礼恺. 土壤酶学[M].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9. 
[10] KISS S, PASCA D, BULARDA M D. Enzymology of disturbed soils [J].Bularda, 1998(4): 1367-1368. 
[11] BURNS R G, DICK R P. Enzymes in the environment: Ecology, activity and applications [J]. Crc Press, 2002, 84(2): 106-107. 
[12] DICK R P. Soil enzyme activities as indicators of soil quality[C]//DORAN J W, COLEMAN D C, BEZDICEK D F, et al. Defining Soil Quality for a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USA: SSSA Special Publication, 1994: 107-124. 
[13] DICK R P, PANKHURST C, DOUBE B M. Soil Enzyme Activities As Integrative Indicators of Soil Health[M]. UK: CAB International, 1997: 121-156. 
[14] 孙云云, 赵兰坡. 土壤质量评价的生物指标及其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 2010(5): 116-120. 
[15] 刘为华, 张桂莲, 徐飞, 等. 上海城市森林土壤理化性质[J].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9, 26(2): 155-163. 
[16] 戴凌, 黄志宏, 文丽. 长沙市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酶活性[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4(6): 100-105. 
[17] 徐福银, 包兵, 梁晶, 等.城市不同利用区域绿地土壤酶活性特征------以上海市为例[J]. 土壤,2014(2): 297-301. 
[18] 李宁, 张俊叶, 司志国.郑州市公园绿地表层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J]. 西部林业科学,2014(4): 123-127. 
[19] 郝瑞军, 方海兰, 沈烈英.上海城市绿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分布特征[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35(6): 49-52. 
[20] 吴际友. 长沙市城郊森林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0, 38(3): 97-99. 
[21] 鲍士旦. 土壤农化分析[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98. 
[22] 关松荫. 土壤酶及其研究法[M].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6. 
[23] 任海, 彭少麟, 刘鸿先, 等.小良热带人工混交林的凋落物及其生态效益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1998(5): 11-15. 
[24] 陈彩虹, 田大伦, 方晰, 等.城郊4种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相关性[J].水土保持学报, 2010(6): 213-217. 
[25] 宋亚男. 上海城市公园植物群落特征与景观美学评价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11:  133. 
[26] 黄宇, 汪思龙, 冯宗炜, 等. 不同人工林生态系统林地土壤质量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 2004(12): 2199-2205. 
[27] 邓仕坚, 张家武, 陈楚莹, 等.不同树种混交林及其纯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1994(2): 126-132. 
[28] 连玉武, 张其水. 林地土壤酶活性季节动态[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9(6): 662-666. 
[29] 范艳春, 王鹏程, 肖文发, 等.三峡库区2类典型森林5种土壤酶季节动态及其与养分的关系[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4(4): 39-44. 
[30] 陶宝先, 张金池, 愈元春, 等. 苏南丘陵地区森林土壤酶活性季节变化[J].生态环境学报, 2010(10): 2349-2354. 
[31] 李传荣, 许景伟, 宋海燕, 等. 黄河三角洲滩地不同造林模式的土壤酶活性[J].植物生态学报, 2006, 30(5): 802-809. 
[32] 曾曙才, 崔大方, 荣波, 等. 深圳笔架山公园土壤性状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44(z1): 1-6. 
[33] 韩新宁. 土壤酶对土壤环境质量的作用及影响 [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4): 90-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