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 环境科学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京沪高铁影响下的区域公路可达性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蒋海兵, 张文忠, 李业锦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2014 (1): 68-78, 89.  
    摘要1907)      PDF (4018KB)(2145)   
    在GIS技术和空间数据库支撑下,应用最短路径算法与网络分析技术及可达性指数,测度高铁通车前后案例区公路可达性空间格局与变化,采用变异系数与斯皮尔曼等级系数测算高铁的公平性影响.结果显示:①高铁从整体上提高区域公路可达性水平,极大地缩短中心城市间的时间距离,但各地可达性收益不等,可达性均衡程度降低.②高铁塑造高可达性“走廊”与“岛”.加权旅行时间高变率地区呈现出“哑铃状”,表明高铁沿线站点地区与南北端城市获益最多.经济潜力与日常可达性高值区向高铁沿线城市偏移,反映站点城市接收中心城市辐射能力提高;高铁沿线城市日常可达人口规模急剧膨胀,扩大沿线城市服务业的市场范围.③高铁站点依靠其在快速交通网络节点的枢纽作用,将成为区域重要的快速交通中转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台风干扰对天童常绿阔叶林凋落物量的影响
    王樟华, 王希华, 沈国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2014 (1): 79-89.  
    摘要2018)      PDF (1907KB)(2108)   
    为探讨台风干扰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总量、组成和时间动态变化的影响,对浙江天童山2种常绿阔叶林类型——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群落和木荷(Schima superb)群落的凋落物进行了为期5年(2008—2012)的观测研究.结果显示:天童栲树林和木荷林的年平均凋落物量分别为6.465 t·hm-2和6.947 t·hm-2,台风影响年的年凋落量和台风季节月均凋落量均高于无台风影响年.两种群落类型的总凋落物组成比例皆为叶>枝>碎屑>花>果>树皮,其中叶比例约占70%,枝比例约占17%;台风影响年与无台风影响年相比,叶比例有所下降,枝条比例明显上升.台风影响年与无台风影响年的凋落量时间动态不同,无台风影响年两种群落类型的凋落高峰发生在春季(4—5月)和秋末(10—11月),均为双峰型;台风影响年凋落模式为三峰型,凋落高峰发生在春季、台风季和秋季.两种群落的叶凋落时间动态在不同台风影响年份有所区别,在台风干扰较弱的年份(2008、2009和2011年)栲树林叶凋落动态为双峰型、木荷林为三峰型;在台风干扰强度较大的年份(2012年),两种群落类型的叶凋落动态均为三峰型,这说明台风干扰能改变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时间动态,且台风强度对不同森林群落的干扰程度存在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长江上中下游河道水沙特征和水沙关系
    王一斌, 李九发, 赵军凯, 姚弘毅, 郭小斌, 陈 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2014 (1): 90-98.  
    摘要2342)      PDF (2722KB)(2654)   
    利用1950—2010年间宜昌、汉口和大通站的有关资料,对比分析长江流域上中下游河段的径流量和输沙量特性及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1950—2010年宜昌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32×1011 m3,汉口站为7.07×1011 m3,大通站为8.96×1011 m3,上游来水量与中下游来水量各占一半左右.年际间年径流量存在波动变化,但未出现明显的趋势性增减变化.而三峡水库建成后径流量存在年内削峰补枯现象;1950—2010年宜昌站多年平均输沙量为4.34×108 t,汉口站为3.59×108 t,大通站为3.90×108 t,泥沙主要来源于上游流域.而年际间年输沙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下降,尤其2003年三峡水库建成后输沙量出现锐减,宜昌站年平均输沙量降为0.54×108 t,汉口站为1.17×108 t,大通站为1.52×108 t,汛期输沙量减少更明显,而且不同粒径组的悬沙输沙量出现不一致的下降,这与中下游河床和岸滩沉积物再浮悬泥沙及湖泊补给的泥沙组成有关.对悬沙不同粒径组的输沙量与径流量之间建立散点关系图,表明D≥0.1 mm泥沙粒径组的线性关系较好,而全沙粒径组尤其是细颗粒组相关性较差,符合河流动力学的相关理论.本研究成果对认识近年来人类活动干扰下的长江流域水沙变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苏州河和黄浦江颗粒态氨基酸的季节变化
    沈冰良, 崔 莹, 朱卓毅, 吴 莹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2014 (1): 99-106.  
    摘要1649)      PDF (1695KB)(2203)   
    于2007年1、4、7、10月在苏州河、黄浦江4个采样点采集表层水样,分析了颗粒态氨基酸(Particulate Amino Acids, PAA)的组成及含量;并对比分析了北新泾、河南路桥、十六铺和嫩江码头4个站点氨基酸的季节变化特征;结合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有机氮(PON)及颗粒态氨基酸的构型特征(D和L型)等参数,探讨了该区域颗粒有机氮的来源和降解情况.结果表明:苏州河氨基酸季节变化比黄浦江大;氨基酸降解系数(DI)分析表明研究区域的氨基酸主要来自现场过程和细菌贡献,其中7月份氨基酸最为新鲜;氨基酸降解系数DI和D构型氨基酸成负相关性关系,表明自然细菌来源的D-氨基酸在降解过程中的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江南桤木与芦苇在潮滩湿地的适应性对比研究
    张海燕, 王天慧, 陆健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2014 (1): 107-115, 122.  
    摘要1501)      PDF (2696KB)(2017)   
    以林泽工程物种江南桤木和崇西潮滩优势种芦苇为研究对象,进行半日潮的潮汐淹水模拟实验,对比研究不同潮汐淹水时间下两种植物的光合特征、生理指标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持续淹水天数的增加,江南桤木和芦苇气孔导度(Gs)、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变化趋势一致,均呈下降趋势;江南桤木和芦苇的水分利用效率(WUE)随持续淹水天数的增加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说明一定程度的淹水促进了两者的水分利用效率,两种植物表现出一定的耐水淹能力.随着日淹水时间的增加,江南桤木的POD活性降低,MDA含量增加,芦苇POD活性先下降后增加,MDA含量无积累;不同日淹水处理下两种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由此可见,在潮滩湿地周期性淹水条件下,江南桤木具有和芦苇类似的耐水淹能力,是一种适用于林泽湿地工程构建的优良植物物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