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基于城市微气候测析的建筑外部空间围合度研究——以上海市大连路总部研发集聚区国歌广场为例
    张顺尧,陈 易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DOI: 10.3969/j.issn.1000-5641.2016.06.001
    上海常见绿化树种叶片上PM2.5干沉降速率及影响因素
    章旭毅, 殷 杉, 江 畅, 熊 峰, 朱鹏华, 周丕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DOI: 10.3969/j.issn.1000-5641.2016.06.002
    上海绿地5种植物群落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朱 莎, 王娟娟, 靳士科, 高 强, 张 琪, 由文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DOI: 10.3969/j.issn.1000-5641.2016.06.003
    上海大型城市公园斑块结构对鸟类群落的影响
    杨 刚, 王 勇, 许洁, 丁由中, 叶 辛, 王正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DOI: 10.3969/j.issn.1000-5641.2016.06.004
    上海市淀山湖春夏季浮游植物功能群组研究
    张 琪, 蒋 跃, 靳士科, 王娟娟, 朱 莎, 薄芳芳, 由文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DOI: 10.3969/j.issn.1000-5641.2016.06.005
    离子交换树脂法在天童森林内外氮素湿沉降观测中的应用
    李丹丹, 苏渝钦, 周陶冶, 郑泽梅, 王希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2015 (6): 117-125.   DOI: 10.3969/j.issn.1000-5641.2015.06.015
    摘要840)      PDF (1966KB)(1250)   
    为了解天童地区森林内外氮素湿沉降的组分分配及其季节动态特征,基于离子交换树脂法对其森林内外氮素湿沉降量进行了为期2年(2011年3月至2013年2月)的观测.研究发现:(1)天童森林内外硝态氮沉降月总量分别在0.22~3.73 kg·N/(hm2·月)和0.13~2.85 kg·N/(hm2·月)之间波动,均呈现出秋冬季较高、夏季较低的季节动态特征;森林内外铵态氮沉降月总量在0.17~1.35 kg·N/(hm2·月)和0.21~1.44 kg·N/(hm2·月)之间波动,春季沉降量略低于其他季节;(2)天童森林内外氮素湿沉降量的季节动态受到研究区域所属季风气候、夏季台风和农事活动的综合影响;(3)森林内外硝态氮与铵态氮沉降量比例的年平均值均为0.9,表明化石燃料燃烧与农事活动对本地区氮素湿沉降的影响相当;(4)天童森林内外氮素湿沉降年总量分别为18.86 kg·N/(hm2·年) 和17.51 kg·N/(hm2·年), 氮素湿沉降年总量符合中国东部森林氮沉降量由北向南逐渐增加的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空间自回归模型的景观格局变化对河网水系连通性影响分析
    沈洁,赵军,尚钊仪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2015 (3): 124-135.   DOI: 10.3969/j.issn.10005641.2015.03.015
    摘要1339)      PDF (4261KB)(2192)   
    针对快速城市化导致的河网水系连通性削弱问题,以上海市原浦东新区为例,利用ArcGIS网格化技术,分析了1989年、2010年土地利用和河网水系连通性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空间自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连通性的城市景观格局指标.结果表明:①浦东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表现为农业用地和水域向建设用地转变,河网水系连通性表征指标连接率β和实际结合度γ的平均值分别由1989年的0.80和0.30降低为2010年的0.72和0.25,东南部与西部地区存在空间差异;②空间自回归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公共建筑用地斑块数(NP)与水域平均斑块面积(AREA_MN)是影响河网水系连通性变化的主要因素,道路交通用地平均斑块面积(AREA_MN)、工业用地最大斑块指数(LPI),以及城市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和水域的散布与并列指数(IJI)对连通性变化也有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淀山湖夏秋季浮游植物优势种生态特征分析
    俞秋佳, 王昊彬, 谭渝峰, 由文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2014 (6): 90-100.   DOI: 10.3969/j.issn.10005641.2014.06.013
    摘要1689)      PDF (2110KB)(2081)   
    为了深入了解淀山湖夏、秋季浮游植物优势种的生态特征及主要优势种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2年6月至11月夏、秋两季在淀山湖选取13个点位开展浮游植物群落调查.计算了淀山湖浮游植物优势种的密度、优势度、生态位宽度.共发现淀山湖夏、秋浮游植物群落优势种有4门12属17种.通过将各月均出现的优势种的密度和总密度作Pearson相关来确定对淀山湖浮游植物数量贡献较大的主要优势种,分别为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模糊直链藻(Melosira ambigua)和吻状隐藻(Cryptomonas rostrata).将4种主要优势种的密度与环境因子作灰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影响不同浮游植物密度的关键因子并不相同.夏季,透明度是影响小球藻、模糊直链藻和吻状隐藻密度的关键因子,溶解氧是影响尖尾蓝隐藻密度的关键因子;秋季,总磷是影响小球藻密度的关键因子,溶解氧是影响尖尾蓝隐藻和吻状隐藻密度的关键因子,总氮是影响模糊直链藻密度的关键因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天目山第三纪孑遗植物缺萼枫香的群落特征及其生态学意义
    商侃侃;王 婕;余 倩;赵明水;达良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2011 (3): 134-144.  
    摘要2891)      PDF (965KB)(2248)   
    通过选择代表性地段,设置第三纪孑遗植物缺萼枫香群落样方,开展群落学调查,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外貌及结构特征等.研究结果表明,群落中生长维管束植物177种,分属65科128属,科属组成较为复杂.在该地区,物种的区系地理成分丰富多样,以温带成分占优势,并含有较多古老属种.群落外貌由中、小型草质单叶的高位芽植物占优势,其中落叶成分所占比例相对较高.群落垂直结构分化明显,可以分为乔木层、亚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树冠分布较为连续.天目山缺萼枫香群落是以落叶成分为主的、由中小型草质单叶的高位芽植物决定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具有古老性和残遗性.缺萼枫香林集中分布在中亚热带南部和中亚热带北部,种类组成表现较强的替代规律,随纬度升高落叶成分比例增加,常绿树种由适生冷凉气候的种类替代,常伴生有丰富的第三纪孑遗植物.应进一步研究缺萼枫香林群落的演替规律和演变历史,探讨枫香属植物的起源和进化以及冰期对第三纪森林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苏州河水文条件变化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
    朱英;顾詠洁;王耘;徐娜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2008 (2): 30-36,1.  
    摘要4086)      PDF (711KB)(707)   
    在2005年12月至2006年7月期间通过对苏州河武宁路桥处浮游植物和水体流速的调查研究,比较分析了苏州河武宁路桥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数量、密度和优势种等的变化与流速等水文条件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在丰水期时,主要优势种小环藻Cyclotella sp.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个体数量在不同流速下的变化趋势非常相似.且在不同水文期藻类的数量、种类和叶绿素a的含量有很大变化:丰水期,藻类数量和种类明显大于枯水期以及平水期.在枯水期、平水期和丰水期中,平均叶绿素a含量小潮时都要高于大潮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上海佘山地区外来入侵物种三裂叶豚草群落的新分布(简报)
    达良俊;王晨曦;田志慧;秦祥堃;宋坤;李艳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2008 (2): 37-40.  
    摘要3958)      PDF (378KB)(569)   
    2004年,在对上海佘山地区的植被调查中发现外来入侵物种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当时该物种未形成群落,只为个体的零星分布.但在2006年的追踪调查中,三裂叶豚草已于林缘、路边等形成面积达数十平方米的群落,并完成生长、开花、结实整个生活史,同时有继续蔓延、扩张的趋势,这也是首次在上海发现三裂叶豚草成群落分布.被称作世界性公害植物之一的三裂叶豚草是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加拿大,在世界各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降低农业产量,并威胁到人类的健康.本文通过对三裂叶豚草群落特征的调查,分析其群落组成结构以及生境条件等特征,并对其发展动态变化进行预测,旨在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采取适时措施,对该物种实施监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城市绿地对雨水径流污染物的削减作用
    杨清海;吕淑华;李秀艳;黄民生;杨凯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2008 (2): 41-47.  
    摘要3623)      PDF (697KB)(667)   
    采用模拟城市绿地和降雨系统装置研究城市绿地对径流雨水污染物的削减作用,通过对降雨过程及降雨后装置内土壤微生物数量、生化作用强度及土壤性质的分析,初步研究了城市绿地对雨水径流污染物的削减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2 h的降雨过程中模拟绿地对雨水中CODCr、氨氮、硝态氮、总氮和总磷的平均削减率分别为41.3%,44.1%,38.5%,38.2%和39.0%.随着降雨时间的延长,削减率逐渐降低.绿地系统对径流污染物的去除是生物与非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降雨过程中污染物的去除主要依靠土壤及植物根系的吸附、过滤和截流作用,降雨后的5~8 d内土壤微生物的生化作用最强,并且土壤有机质、总氮和总磷含量逐渐降低,主要进行的是微生物对吸附于土壤颗粒表面的污染物的分解作用.两周后总氮和有机质在土壤中还有一定的累积,总磷含量基本达到降雨前的水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一类二物种生态模型的同伦分析解法
    吴自库;刘志亮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2008 (2): 48-52.  
    摘要3276)      PDF (384KB)(470)   
    利用同伦分析方法,研究了一类二物种生态模型,得到了该模型解的近似展开式.为检验该方法的有效性,分别在无竞争和有竞争系统中,将二阶近似解分别与解析解和数值解作了比较.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用于生态模型研究可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遥感的上海城市热岛效应与植被的关系研究
    唐 曦;束 炯;乐 群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2008 (1): 119-128.  
    摘要3944)      PDF (929KB)(742)   
    选择2001年3月和7月上海地区的陆地卫星ETM+影像,利用ETM+热红外亮温计算模式将6波段影像灰度值转换成像元亮温,由此直接表征地表温度分布,对城市亮温热岛的空间分布特征、强度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概括.通过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并基于统计方法对不同下垫面类型的局域亮温和NDVI进行回归分析,一致证明亮温与植被水平呈明显负相关,且植被降低下垫面温度的效果夏季强于春季;对回归方程斜率的比较又揭示出植被对地面温度的影响受下垫面用地类型结构的制约;增加相同水平的植被,夏季白天降温程度在植被面积占优势的地区不及非植被或少植被区.建议应根据不同类型的下垫面环境进行针对性的植被规划.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湿地植物根系泌氧的特征
    邓泓;叶志鸿;黄铭洪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007 (6): 69-76.  
    摘要4236)      PDF (744KB)(546)   
    研究了10种湿地植物的根系泌氧(radial oxygen loss, ROL)特征及其相关因素.泌氧不仅在物种间存在差异,而且在根系的不同部位也有明显不同.根据泌氧速率在根不同部位的变化趋势可将湿地植物的根部泌氧方式分为3种类型.类型Ⅰ为ROL在根的任意部位均较高,且沿氧传输方向逐渐降低;类型Ⅱ为ROL在根尖区域最高,之后沿根基部方向迅速降低;类型Ⅲ为ROL在根的任何位置泌氧速率非常低,且不随根的部位而变化.溶液培养条件下,缺氧胁迫能使植物根的直径增粗,根孔隙度提高,通气组织更加发达,诱导根基部泌氧屏障的生成,使泌氧速率和泌氧方式发生变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闽江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及其驱动力
    周亮进;由文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007 (6): 77-87.  
    摘要3247)      PDF (994KB)(448)   
    利用1986年、1996年和2003年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和研究1986-2003年闽江河口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人为活动强度的逐渐增强,自然湿地景观的斑块数随时间而增加,而斑块面积减少,人工湿地和非湿地景观的斑块数和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湿地景观向人工景观、非湿地景观转变的趋势明显;各类景观的斑块密度、斑块分维数和形状指数增大,景观形状趋于复杂;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增大,优势度下降,景观破碎程度增强;泥沙运动、城市建设、防洪堤建造和采砂活动等是闽江河口湿地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天童常绿阔叶林林隙的形成特征
    姜良才;刘丽正;王希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007 (6): 88-96.  
    摘要3334)      PDF (830KB)(580)   
    对天童常绿阔叶林内林隙的形成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林隙的线密度为17.08个•km-1,扩展林隙所占面积比例为15.42%,冠空隙所占的比例为5.46%.冠空隙的年形成频率为0.287%,林隙形成的返回间隔期为348.4 a左右.林隙的面积普遍偏小,扩展林隙面积在39.3~251.2 m2之间,平均面积为106.32 m2,冠空隙大小变化在11.8~131.9 m2之间,平均面积为37.68 m2.树木枯立、风灾以及对病树的人为择伐是该地区林隙的主要形成方式,木荷、马尾松、栲树和石栎等乔木层常见种类是其主要形成木.在山坡上部、中部和下部等不同地形条件下分别以风灾、枯立和择伐为主要方式形成林隙.调查的41个林隙中,每个林隙的形成木平均拥有量仅为1.71株.形成木径级主要分布在20~40 cm范围内,平均基径为28.93 cm.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黄浦江上游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现状
    刘宝兴;由文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007 (4): 124-131.  
    摘要3305)     
    2005年4月至2006年3月对黄浦江上游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采用香农威纳指数(H′)、物种均匀度指数(J)和物种丰富度指数(D)对黄浦江上游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种类组成、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本次调查共采到底栖动物13种.密度优势种为环节动物门的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软体动物门的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以及河蚬(Corbicula fluminea).生物量优势种为软体动物门的铜锈环棱螺以及河蚬.淀峰断面的香农威纳指数(H′)、物种均匀度指数(J)和物种丰富度指数(D)都高于松浦大桥.季节变化方面,三种指数的最高值都出现在秋季,最低值则分别出现在夏季、冬季和春季.生物多样性除了受种的数量及其个体密度影响外,还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水温、水质、底栖环境和人为干扰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东部平原河网地区水源地环境管理的理论框架
    车越;吴阿娜;杨凯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007 (2): 111-121.  
    摘要3203)     
    提出中国东部平原河网地区水源地环境管理的概念及内涵.明确管理的主体、对象、原则与特点,分别从管理动机、伦理基础、规划原理、管理策略等角度,定义并拓展复合系统理论、环境正义理论、圈层保护理论、集成管理理论,强调水源系统与水源地经济社会系统的双重易损,水源地、用水区域及上游地区的三地公平,水源保护区设置与土地利用格局的双相圈层,时间、空间、学科、利益方的四维集成.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构建的黄浦江上游水源地全过程利益方参与模式、分权型环境管理体系、双相圈层保护模式,能够为有效解决上海城市水源问题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企业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及模糊综合指数评估模型
    林逢春;陈 静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2006 (6): 59-66.  
    摘要3439)     
    借鉴国外现有成果,建立了由环境守法指标、环境管理指标、先进性指标和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指标等主要指标构成的企业环境绩效指标体系,并给出了一种新的评估模型——模糊综合指数评估模型,最后应用此模型对一企业的环境绩效进行了评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