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007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7-11-2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特约综述
    脑对双耳听觉信息整合的神经机制
    张季平;孙心德
    2007 (6):  1-11,3. 
    摘要 ( 3201 )   PDF(1328KB) ( 535 )  
    综述近60 a来有关脑对双耳听觉信息整合的神经机制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脑处理双耳信息的神经解剖学基础,双耳神经元的分类及其生理特性,以及双耳神经元在听觉系统的拓扑学分布研究;然后对脑处理双耳听觉信息研究的热点领域进行了重点探讨,综述了上橄榄复合体、下丘和听皮层双耳神经元对双耳时间差和双耳强度差的编码方式,以及脑通过对这些参数的编码来分析声源方位的神经生理学研究进展;最后对该领域未来研究方向作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理学 河口海岸学
    农田氮素非点源污染模型及年负荷估算研究
    郑建瑜;周乃晟
    2007 (6):  12-19. 
    摘要 ( 3485 )   PDF(660KB) ( 342 )  
    研究了农田中氮素随径流动力输出的过程,并依据径流特征和农田氮肥施用情况,将全年区分为水田施肥期、水田生长期和非水田期.按试验时的天气条件,分别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或农田实测降雨的资料,分析农田非点源污染回归模型.水田施肥期采用人工模拟集中降雨情形,降雨强度为2 mm•min-1,模型氮素浓度范围为28~45 mg•L-1;水田生长期和非水田期采用天然降雨,降雨强度为0.037 6~0.075 1 mm•min-1,模型氮素浓度为0.2~4.0 mg•L-1.在分析长系列降雨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修正SCS(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法、单位线法和相关分析法,估算得到农田径流过程排放的氮素量,再加上地下水渗漏流失的氮素量,取得上海地区一般降水年份农田的氮素非点源污染年负荷量为26.5 kg•ha-1.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上海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调控研究
    戴晓燕;徐建华;董山;马军杰;王志海
    2007 (6):  20-28. 
    摘要 ( 3162 )   PDF(918KB) ( 456 )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得到了上海市1996-2005年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灰色预测方法对近期(2010年)和远期(2020年)的生态足迹及各类用地规模进行了预测,确定了生态环境适宜的上海市土地利用调控指标与优化布局,测算结果将有助于科学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实现对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调控,促进土地利用与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海市商业网点管理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王远飞;刘黎明;杨琴芝;浦祖建
    2007 (6):  29-36. 
    摘要 ( 3706 )   PDF(740KB) ( 389 )  
    为了克服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性,提出了基于GIS和空间数据库等信息技术的城市商业网点管理模式.面向上海市商业网点信息化管理的目标需求,设计并建立了基于GIS技术的商业网点管理信息系统.这一信息系统的建立为城市商业网点管理提供了可视化的管理工具.此外,还提出并解决了网点数据模型、网点地址编码、“可阅读界面”和商业地图等多项关键技术,为城市商业网点管理与规划分析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化工具.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海道路扬尘粒径两种分析方法的比较
    黄嫣旻;束炯;顾莹
    2007 (6):  37-43. 
    摘要 ( 3265 )   PDF(430KB) ( 475 )  
    对54个上海城市地表扬尘样品进行激光法与动力学粒径谱仪法的粒径分析结果作了相关比较.拟合结果表明,在缺少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回归方程式建立激光粒度仪和动力学粒径谱仪测试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研究所需的动力学粒径对应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两种仪器测试所得数据的转换结果具有统计学的意义.由于两种方法的原理不同,结果的差异还可为源解析提供进一步分析的线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来植物互花米草的物理控制实验研究
    李贺鹏;张利权
    2007 (6):  44-55. 
    摘要 ( 3360 )   PDF(1167KB) ( 656 )  
    治理和控制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对维护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2005-2006年期间,本项研究在崇明东滩互花米草入侵区进行翻耕、人工碎根、割除和生物替代的物理控制实验,以期寻求控制互花米草的有效方法.结果表明,翻耕处理后第一个生长季末期,互花米草植株密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都显著低于对照,而不同翻耕深度处理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在第二年生长季,互花米草基本恢复到对照样地的水平,至生长季末期各处理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碎根处理后的第一个生长季, 不同深度处理都显著抑制了互花米草的生长,其抑制作用随处理深度增加而提高;但经过两个生长季后,互花米草基本恢复到与对照相同的水平.在第一个生长季, 割除处理显著抑制了互花米草的生长;在第二个生长季末期,互花米草的生长得到一定恢复,只有6-9月割除处理显著降低了互花米草的生长.综合两个生长季末期互花米草生长调查结果,8月割除处理对互花米草生长的影响最大.生物替代处理实验中移栽的芦苇保持了较高的存活率, 在第一个生长季,芦苇存活率最大值出现在处理深度为40 cm的样地;在第二个生长季,移栽芦苇的平均成活率仍维持在53.7%,植株高度和结穗率也明显增加.上述结果表明,利用以上物理控制技术治理互花米草, 必须充分考虑物理防治的频度、强度和季节等因素,才能有效发挥其物理防治效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化学
    高氯酸银-苯配合物结构的重新测定和从头计算
    马辉;董玲玲;刘英;吴良平
    2007 (6):  56-61,8. 
    摘要 ( 3097 )   PDF(549KB) ( 463 )  
    在低温下对高氯酸银-苯配合物AgClO4•C6H6的晶体结构进行了重新测定,晶体属斜方晶系,空间群Cmcm(#63).晶胞参数:a=8.154 0(6)×10-10 m, b=7.918(4)×10-10 m, c=11.717(1)×10-10 m,V=756.4(4)×10-30m3, Z = 4, 精度偏离因子R=0.023, Rw =0.050.根据该配合物晶体结构特征和从头计算的研究结果, 与前人报道的结构数据进行了对比, 指出两次测定在结构上的差异.据此, 提出了目前在中外教科书中有关苯在与银离子配位时发生严重变形的描述有待更正的必要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纳米ZnO膜光催化氧化测定化学需氧量的应用研究
    陆华;曲云鹤;周天舒;郑蕾;施国跃
    2007 (6):  62-68,9. 
    摘要 ( 3003 )   PDF(618KB) ( 389 )  
    提出了一种利用石英管负载的纳米ZnO膜光催化测定化学需氧量的方法.通过添加无机强氧化剂K2Cr2O7提高光催化体系对有机物的降解效率,在光催化氧化有机物的同时,K2Cr2O7也会被纳米ZnO表面的光生电子还原为Cr(Ⅲ),根据Cr(Ⅲ)浓度的变化量确定水样化学需氧量的值.实验结果表明,在50~1 000 mg/L的COD范围内,Cr(Ⅲ)浓度的变化量与标准水样中的CODCr值成正比例关系,检出限为20 mg/L.将该方法用于实际水样检测,分析时间短,减少了二次污染,光催化反应后水样无需后处理可直接进行测定,且与国家COD标准分析法具有好的相关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科学
    湿地植物根系泌氧的特征
    邓泓;叶志鸿;黄铭洪
    2007 (6):  69-76. 
    摘要 ( 4311 )   PDF(744KB) ( 579 )  
    研究了10种湿地植物的根系泌氧(radial oxygen loss, ROL)特征及其相关因素.泌氧不仅在物种间存在差异,而且在根系的不同部位也有明显不同.根据泌氧速率在根不同部位的变化趋势可将湿地植物的根部泌氧方式分为3种类型.类型Ⅰ为ROL在根的任意部位均较高,且沿氧传输方向逐渐降低;类型Ⅱ为ROL在根尖区域最高,之后沿根基部方向迅速降低;类型Ⅲ为ROL在根的任何位置泌氧速率非常低,且不随根的部位而变化.溶液培养条件下,缺氧胁迫能使植物根的直径增粗,根孔隙度提高,通气组织更加发达,诱导根基部泌氧屏障的生成,使泌氧速率和泌氧方式发生变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闽江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及其驱动力
    周亮进;由文辉
    2007 (6):  77-87. 
    摘要 ( 3280 )   PDF(994KB) ( 475 )  
    利用1986年、1996年和2003年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和研究1986-2003年闽江河口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人为活动强度的逐渐增强,自然湿地景观的斑块数随时间而增加,而斑块面积减少,人工湿地和非湿地景观的斑块数和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湿地景观向人工景观、非湿地景观转变的趋势明显;各类景观的斑块密度、斑块分维数和形状指数增大,景观形状趋于复杂;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增大,优势度下降,景观破碎程度增强;泥沙运动、城市建设、防洪堤建造和采砂活动等是闽江河口湿地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童常绿阔叶林林隙的形成特征
    姜良才;刘丽正;王希华
    2007 (6):  88-96. 
    摘要 ( 3359 )   PDF(830KB) ( 619 )  
    对天童常绿阔叶林内林隙的形成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林隙的线密度为17.08个•km-1,扩展林隙所占面积比例为15.42%,冠空隙所占的比例为5.46%.冠空隙的年形成频率为0.287%,林隙形成的返回间隔期为348.4 a左右.林隙的面积普遍偏小,扩展林隙面积在39.3~251.2 m2之间,平均面积为106.32 m2,冠空隙大小变化在11.8~131.9 m2之间,平均面积为37.68 m2.树木枯立、风灾以及对病树的人为择伐是该地区林隙的主要形成方式,木荷、马尾松、栲树和石栎等乔木层常见种类是其主要形成木.在山坡上部、中部和下部等不同地形条件下分别以风灾、枯立和择伐为主要方式形成林隙.调查的41个林隙中,每个林隙的形成木平均拥有量仅为1.71株.形成木径级主要分布在20~40 cm范围内,平均基径为28.93 cm.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命科学
    不同人工饲料对龟纹瓢虫取食效应和虫体成分的影响
    李恺;张天澍;张丽莉;王斌;王群
    2007 (6):  97-105. 
    摘要 ( 3350 )   PDF(815KB) ( 506 )  
    研究了5种人工饲料对龟纹瓢虫雌虫取食以及体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饲料喂养组和蚜虫喂养组的取食量变化趋势相同,都是在羽化后几天内取食量急剧升高,然后逐渐减弱;并且蚜虫喂养组的取食量和取食指数都远大于人工饲料喂养组,约为人工饲料喂养组的3~4倍;而添加蔗糖的饲料2组的取食量要显著高于未添加的饲料1组,则证明了蔗糖对于龟纹瓢虫的取食具有促进作用;在相对生长率(RGR)和食物近似消化率(AD)上,蚜虫喂养组要显著高于人工饲料喂养组,人工饲料喂养组的食物近似消化率偏低,可能是由于饲料的营养配比不平衡,或是饲料中存在某些抗营养因子;而对食物利用率(ECI)和转化率(ECD)的测定发现蚜虫喂养组要低于人工饲料喂养组,这可能是低取食量的昆虫通过提高食物利用率和转化率来维持其生存的需要;实验还表明添加蔗糖可以显著提高食物的近似消化率、食物利用率和转化率.同时对其体成分的研究表明:龟纹瓢虫雌虫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分别为58.77%,15.93%和11.30%;雌虫的脂肪酸组成以不饱和脂肪酸(USFA)为主,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以油酸(1C18 n-9)为主要组成成分,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以亚油酸(2C18 n-6)占的比例最大;在饲料中添加蔗糖能显著提高龟纹瓢虫的蛋白含量,而在饲料中添加橄榄油则能显著提高龟纹瓢虫粗脂肪的含量;人工饲料组的USFA(平均为72.70%)要高于蚜虫喂养组的含量(58.00%),当添加0.5%的橄榄油时能显著提高USFA的含量,特别是油酸的含量增加明显,这与橄榄油中油酸含量丰富密切相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包囊游仆虫纤毛器微管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分化
    牛延宁;吴月华;倪兵;顾福康
    2007 (6):  106-111. 
    摘要 ( 3330 )   PDF(610KB) ( 415 )  
    应用FLUTAX染色及荧光显微术研究了包囊游仆虫的皮层微管胞器及其形成包囊和脱包囊过程中结构的分化:(1)细胞无性分裂过程中,棘毛基部的毛基体由紧密聚集状态逐渐分离、瓦解和消失;背纤毛基体逐渐膨大,基体内的周围微管散开成梅花形,之后在相应皮层区发生由颗粒组成的条带形原基.(2)细胞形成包囊时,口围带、波动膜和额腹横棘毛等微管胞器经历了部分去分化的过程,伴随着细胞体的凝缩,其纤毛器相互聚集,定位于球形体包囊细胞腹面;背纤毛按原有模式排列,位于包囊细胞背面.(3)脱包囊过程中,细胞吸水膨大,细胞体分化成变形虫状并显示一致的弱荧光,但未见微管胞器的荧光图像;细胞通过包囊壁背面小孔脱囊而出,恢复成为正常形态的纤毛虫;此后,在细胞脱包囊后残留的包囊壁背壁尚保存有部分背纤毛的痕迹.根据所得结果推测,形态发生中,纤毛器微管对新结构的形成可能有物质联系或物质贡献;脱包囊时,细胞成变形虫状,其微管结构可能发生了解聚和再分化的过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靶向溶瘤腺病毒对肿瘤细胞及正常细胞的杀伤差异性研究
    张唯;张红锋
    2007 (6):  112-119. 
    摘要 ( 3019 )   PDF(730KB) ( 515 )  
    为了降低溶瘤腺病毒对正常细胞的杀伤作用,提高临床应用上的安全性,构建了一种双靶向溶瘤增殖型腺病毒AdCN103,以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启动子代替野生型腺病毒E1A自身的启动子,同时在E1A区缺失保守区域CR2的24 bp.并将AdCN103与两种相应的单靶向溶瘤增殖型腺病毒AdCN101和AdCN102,以及野生型WtAd5相比较,通过MTT,结晶紫以及病毒子代复制实验,观察它们对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的杀伤性差异.结果表明,AdCN103只能严格地在肿瘤细胞中复制,对肿瘤细胞有较好的杀伤作用,对正常细胞的杀伤性较野生型腺病毒及单靶向腺病毒都弱.实验证明AdCN103能作为新一代的安全的双靶向溶瘤腺病毒载体应用于肿瘤治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RHD基因转录子的选择性剪切
    张玉娴;李勤;朱自严
    2007 (6):  120-124. 
    摘要 ( 3101 )   PDF(466KB) ( 441 )  
    通过RT-PCR技术分析红系细胞和非红系细胞RHD的转录情况,同时进一步比较不同D表达个体的RHD的转录关系.采用逆转录PCR(RT-PCR)技术检测HL-60,K562,Jurkat,THP-1,胚肺成纤维细胞系(HECF),10名不同Rh表型个体的网织红细胞(CcDEe 3名,CCDEe 2名,CCDee 2名,CcDee 2名和CCDuee 1名)以及10名不同Rh表型(2 CCDEe,2 CCDee,2 ccDee,2 CcDee,ccDEe和CcDEe)个体的白细胞的RhD mRNA,然后进行cDNA测序分析.结果表明,HL-60,Jurkat,THP-1,胚肺成纤维细胞系(HECF)以及不同Rh表型个体的外周血有核细胞中除网状红细胞外皆不存在RhD mRNA,K562具有一个正常的RHD基因转录本,而不同表型个体的网织红细胞具有复杂的RhD cDNA形式,有的缺少RHD基因的外显子7,有的缺少外显子7~9或外显子4~9,但这些个体都有一个正常形式的RhD mRNA.由此得出结论,选择性剪切使RHD基因的产生多种形式的转录子,但这些不同形式的转录子仅来自红系的血细胞如网织红细胞和K562细胞系,白细胞、单核细胞、T淋巴细胞以及胚肺成纤维细胞都不具有RHD的mRNA.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的叶附生苔类植物
    南紫;朱瑞良
    2007 (6):  125-130. 
    摘要 ( 2921 )   PDF(491KB) ( 420 )  
    首次系统调查了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的叶附生苔类植物区系.通过野外考察和文献考证, 发现猫儿山现有叶附生苔类植物3科8属19种, 其中16种为猫儿山首次发现, 15 种属于典型的叶附生苔类植物.细角管叶苔(Colura tenuicornis)和叶生角鳞苔(Drepanolejeunea foliicola)为广西苔类植物新记录.叶附生的管叶苔属(Colura)为广西新记录属.猫儿山的叶附生苔类植物区系的主要成分为东亚成分(占36.84%), 这反映了猫儿山的叶附生苔类植物区系具有显著的东亚特点.异胞扁萼苔为Radula gedena Gottsche ex Steph.的新拟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浙江省藓类植物新记录
    刘艳;曹同
    2007 (6):  131-134. 
    摘要 ( 3103 )   PDF(343KB) ( 560 )  
    在对浙江省杭州市苔藓植物广泛调查采集和标本鉴定的基础上,发现并报道中国新记录种1个,小细罗藓(Leskeella pusilla (Mitt.) Nog.);浙江省新记录属1个,赤藓属(Syntrichia);新记录种4个,高山赤藓Syntrichia sinensis (C.Müll.) Ochyra,狭叶立碗藓(Physcomitrium coorgense Broth.),东亚细枝藓(Lindbergia japonica Card.)和东亚小羽藓(Haplocladium strictulum (Card.) Reim.).对它们的主要特征、生境和地理分布进行了初步讨论,并提供了小细罗藓及东亚细枝藓的形态特征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海种子植物分布新纪录(简报)
    秦祥堃;徐蕾
    2007 (6):  135-136. 
    摘要 ( 2385 )   PDF(149KB) ( 27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