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城市群新污染物多介质归趋、风险及模拟研究进展
    顾晨铭, 杨静, 李晔, 黄晔, 邬言, 尹国宇, 金芮合, 杨毅, 刘敏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2024 (6): 24-38.   DOI: 10.3969/j.issn.1000-5641.2024.06.003
    摘要642)   HTML13)    PDF(pc) (1726KB)(8666)    收藏

    城市间的高度融合, 使城市群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 然而, 城市群快速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变所推动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产品的应用, 以及高强度的人类活动, 导致新污染物环境排放和累积的问题日益严重. 新污染物 (contaminants of emerging concern, CECs)的复杂性、多样性及其在表层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累积与生态风险, 使得其成为当前表层环境过程研究中的核心科学问题. 本文系统阐述了城市群CECs多介质时空分异特征与迁移机制, 归纳总结了城市群CECs源排放与贡献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综述了城市群CECs多介质归趋模型及生态健康风险评估方法, 探讨了当前城市群CECs污染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并展望了今后研究中需要重点解决的科学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微塑料的生物示踪和生物成像技术研究进展
    马翠竹, 赵雯君, 陈昱霏, 施华宏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2024 (6): 14-23.   DOI: 10.3969/j.issn.1000-5641.2024.06.002
    摘要677)   HTML23)    PDF(pc) (885KB)(4752)    收藏

    综述了微塑料生物示踪和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 目前, 多种示踪技术已被应用于微塑料的生物分布研究中. 常用的标记方法包括荧光标记、金属标记、同位素标记等. 其中, 荧光示踪技术因其高灵敏度和易操作性而应用最为广泛. 基于微塑料本身的光谱特性, 研究者还开发了多种先进成像技术, 如高光谱成像、表面增强拉曼成像和偏振光成像等. 这些技术能够实现微塑料的高灵敏度检测和定量分析. 此外, 组织透明化技术与高分辨率成像的结合使得微塑料在生物体内的三维可视化成像成为可能. 这种方法能够更全面地揭示微塑料在生物体内的空间分布情况, 为深入研究微塑料的生物学效应提供了新的视角. 未来, 多种示踪技术和成像方法与三维处理分析软件的结合将有助于更精细地探究微塑料在生物个体及其器官内的原位分布. 这种综合分析方法有望为微塑料的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提供更全面的科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人体微纳塑料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崔铁峰, 李道季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2024 (6): 1-13.   DOI: 10.3969/j.issn.1000-5641.2024.06.001
    摘要639)   HTML26)    PDF(pc) (925KB)(3340)    收藏

    微纳塑料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然而, 由于缺乏关键的人体微纳塑料暴露数据, 对微纳塑料进入人体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了解尚浅. 目前的研究显示, 微纳塑料在人体的多个部位存在. 但是, 人体微纳塑料的实验分析方法尚未统一, 主要差异在于样品前处理和检测手段, 这增加了对微纳塑料在人体中的分布、转移、积累和排出进行系统性研究的难度. 此外, 纳米塑料(小于1 μm)的研究还面临一些难以克服的技术障碍. 微纳塑料标准品的实验研究结果虽然具有指导性, 但并不能全面反映真实环境中微纳塑料的暴露风险, 因此, 在科学上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本文旨在为人体微纳塑料的实验分析方法和风险评估的标准化提供指导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长江口有机磷酸酯环境多介质传输分配行为
    李保, 金芮合, 张雨欣, 阮蔓菁, 邬言, 杨静, 刘敏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2024 (6): 99-113.   DOI: 10.3969/j.issn.1000-5641.2024.06.009
    摘要574)   HTML7)    PDF(pc) (7484KB)(2376)    收藏

    揭示了有机磷酸酯 (organophosphate esters, OPEs) 在长江口表层水、底部水和沉积物中的多介质赋存特征、空间分布与垂向传输规律以及典型水环境相间分配行为, 并探讨了关键影响因素及环境意义. OPEs已广泛分布于长江口环境中, 水样中峰值主要分布在人类活动强度高的区域, 同时, 河口水文特征也提升了入海口样本中的OPEs含量. 基于风险商推断出的中、高生态风险主要由磷酸三 (2-乙基己基) 酯和双酚A双二苯基磷酸酯导致. 每年经长江口径流和泥沙向东海汇入的OPEs总量分别约为150 t和290 kg, 已与诸多主流污染物的通量相当甚至更高.结果展现了OPEs在我国城市河口环境中的高残留量以及对于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基于图增强和注意力机制的时间序列不确定性预测
    门超杰, 赵静, 张楠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2025 (1): 82-96.   DOI: 10.3969/j.issn.1000-5641.2025.01.007
    摘要673)   HTML16)    PDF(pc) (1026KB)(1542)    收藏

    为提升对未来事件的预判能力并有效应对不确定性, 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增强和注意力机制的网络架构, 用于多元时间序列的不确定性预测. 通过引入隐含式图结构并结合图神经网络技术, 捕捉各序列间相互依赖关系, 从而建模时间序列之间的相互影响; 运用注意力机制捕捉同一序列内的时序变化模式, 以建模时间序列的动态演变规律; 采用蒙特卡洛随机失活 (Monte Carlo dropout) 方法近似模型参数, 并将预测序列建模为随机分布, 以实现精确的时间序列不确定性预测. 实验证明, 该方法在保持较高预测精度的同时, 还能进行可靠的不确定性估计, 可以为决策任务提供置信度信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周丛生物调控技术对水-土界面生态修复及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江文亮, 胡百成, 李丹, 吴永红, 叶红梅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2025 (2): 1-11.   DOI: 10.3969/j.issn.1000-5641.2025.02.001
    摘要548)   HTML20)    PDF(pc) (1239KB)(1491)    收藏

    综述了周丛生物特点以及周丛生物调控技术在水土生态修复及温室气体调控中的研究进展, 阐述了利用周丛生物对污染物的富集特性、去除特点及其介导碳循环功能构建的周丛生物捕获、调控技术的应用情景, 探讨了环境胁迫下应用该技术在富集去除环境新污染物、资源回收方面的作用及功能, 明晰了其对生态群落恢复、生态系统调控的潜在优势. 展望了在周丛生物功能强化的基础上, 融合新型技术, 构建基于水-土界面空间优化的系统性集成化周丛生物调控技术, 可为周丛生物调控技术在水-土界面生态修复中的运用前景提供借鉴意义, 并为绿色低碳的二次资源回收提供技术支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典型场地土壤剖面中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的分布特征
    关铭茵, 刘欣然, 刘敏, 杨静, 谢泽莹, 张庆玲, 李倩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2024 (6): 74-85.   DOI: 10.3969/j.issn.1000-5641.2024.06.007
    摘要521)   HTML17)    PDF(pc) (1835KB)(1183)    收藏

    场地土壤中存在多种环境污染物, 严重威胁城市土壤和地下水安全. 而深层土壤中的新型污染物研究较少, 例如抗生素和抗生素抗性基因 (ARGs), 需要及时监测和治理. 本研究选取河北邯郸明芳钢铁场地为研究区域, 采集了3根4 m的土壤柱.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检测了其中四大类 (磺胺类、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 共17种抗生素的含量, 运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研究了不同深度土壤中ARGs的种类、相对丰度和贡献物种. 研究结果表明, 总抗生素污染浓度范围在2593.2 ~ 4279.5 ng/g之间, 其中磺胺类抗生素 (SAs) 为166.1 ~ 1103.8 ng/g,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FQs) 为993.3 ~ 1330.4 ng/g,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MLs) 为4.0 ~ 104.8 ng/g, 四环素类抗生素 (TCs) 为1269.5 ~ 2077.6 ng/g, 与其他区域土壤中抗生素浓度相比, 污染处于中度水平. 土壤剖面中, SAs在浅层土壤 (0—150 cm) 中占比高于深层土壤 (150—400 cm). MLs在深层土壤 (350—400 cm) 中有较多的累积. TCs和FQs的占比在各土壤层中均较高, 是检测到的主要抗生素类别. 四大类抗生素对应的ARGs丰度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 其中大环内酯类ARGs相对丰度最大, 检出频率为0.92 × 105 ~ 1.44 × 105. 物种贡献度统计结果表明, 放线菌门 (Actinobacteria) 对四大类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丰度均具有最大的贡献. 综上, 本研究揭示了抗生素在场地土壤中的分布迁移特征, 而ARGs在深层土壤中的污染不容忽视, 可能会污染地下水, 增加抗生素耐药菌的传播.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中国河口沉积物抗生素及抗性基因地理格局和驱动机制
    尹国宇, 郑栋升, 李晔, 黄晔, 刘敏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2024 (6): 86-98.   DOI: 10.3969/j.issn.1000-5641.2024.06.008
    摘要427)   HTML20)    PDF(pc) (2721KB)(1180)    收藏

    河口是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RGs)的重要汇集区域, 但对于河口环境中ARGs的地理格局和主要驱动因素了解不足. 为此, 本研究通过高通量定量聚合酶链反应(high-throughpu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HT-qPCR)技术研究了中国16个典型河口在干湿季节的ARGs赋存特征, 并结合统计分析揭示了多种因素对ARGs的影响. 结果表明, 干季ARGs丰度高于湿季, 且ARGs丰度随纬度升高呈增加趋势. 人类活动、可移动基因元件、肠道微生物、抗生素浓度、理化性质和气候变量对ARGs的赋存有显著影响. 其中, 气候变量和人类活动对ARGs影响最显著. 影响ARGs的最重要气候变量是温度, 温度升高使得ARGs丰度降低. 研究证实, 人类活动和气候因素共同驱动了河口ARGs的丰度变化, 可为未来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ARGs的控制政策提供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河口盐沼水体溶解态有机质的动态变化特征及降解转化机理——以上海崇明东滩盐沼湿地为例
    李润, 陈洁南, 陈灏, 曹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2025 (2): 55-67.   DOI: 10.3969/j.issn.1000-5641.2025.02.006
    摘要412)   HTML12)    PDF(pc) (1507KB)(1040)    收藏

    作为海岸带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 河口盐沼拥有巨大的碳储量, 是全球蓝碳碳汇的主要贡献者. 盐沼水体中溶解态有机质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的含量和光谱特性在潮汐交换和季节更替等不同因素的作用下呈现高动态变化. 聚焦受长江影响下的上海崇明东滩盐沼湿地, 通过在不同季节开展一个完整潮汐周期内的高频采样, 以盐沼水体中的DOM为研究对象, 刻画了盐沼水体的DOM含量 (以DOM中的碳元素含量表示, 即溶解态有机碳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浓度) 和光谱特性 (以DOM中有色溶解有机物 (Chromophoric DOM, CDOM) 的光吸收特性表示) 在潮汐周期和季节尺度中的动态变化. 结果表明, 在潮汐周期尺度上, 相较于涨潮时的水体, 落潮时的盐沼水体具有较高的DOC浓度、较强的紫外吸收 (${a_{{\rm{CDOM}}}} $(350)和${a_{{\rm{CDOM}}}^*} $(350))、较高的芳香度 (Specific Ultraviolet Absorbance, SUVA254) 以及较低的光谱斜率 (S275-295). 在季节尺度上, 相较于冬季和春季, 夏季和秋季落潮时的盐沼水体具有较高的DOC浓度、较强的紫外吸收、较高的芳香度以及较低的光谱斜率. 夏季盐沼水体的培养实验结果表明, 在5 d的培养周期内, 光化学降解是移除盐沼水体中CDOM的主要因素, 而微生物作用则显著影响了水体中DOM的整体含量. 研究结果有助于增进对河口盐沼通过侧向输送过程输出溶解态有机质的动态变化及其降解转化机理的理解.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连通恢复生态补水对河湖水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邱海遥, 何岩, 范业弘, 黄民生, 曹承进, 何培民, 徐兵兵, 何文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2025 (2): 12-19.   DOI: 10.3969/j.issn.1000-5641.2025.02.002
    摘要391)   HTML18)    PDF(pc) (800KB)(918)    收藏

    连通恢复生态补水可以通过加强不同河湖水系之间的水量交换来提高其水文连通性, 还可以改善水体流动性, 增强水体复氧能力. 针对其净化水质的特点, 分别从水质、水动力、植物和动物4个方面, 系统分析了连通恢复生态补水工程对不同河湖水系生态系统的影响, 并提出了河湖水系连通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最后, 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基于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上海农田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高通量筛查
    杨静, 邬言, 李月, 刘欣然, 杨丁业, 金芮合, 丁方方, 李晔, 刘敏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2024 (6): 52-61.   DOI: 10.3969/j.issn.1000-5641.2024.06.005
    摘要328)   HTML5)    PDF(pc) (1617KB)(794)    收藏

    为探究路边农田土壤中未知有机物赋存情况, 利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上海不同道路等级路边农田土壤(n = 8)中的有机物进行了非靶向定性筛查. 通过空白过滤和谱库匹配(相似度大于700), 在所有样品中均检出了1000多个质谱峰, 其中, 与谱库保留指数偏差在 ±2%以内的物质数有275 ~ 341种. 所有采样点共同检出的有机物有66种, 信噪比较高的前10种物质主要是多环芳烃类、邻苯二甲酸酯类、苯酚类、噻吩类和四氯乙烷类. 费雪比值(Fisher ratio, FR)法分析揭示出具有明显道路等级差异的化合物有29种(FR为22.6 ~ 60.3), 而这些化合物主要来自化工产品、生物医药和个人护理品等产品, 推断其差异主要受控于邻近区域工业活动、污水灌溉和居民生活源排放的影响. 元素组成分析表明, 在所有采样点中有机物组成主要以CHO和CH为主, 峰面积占比分别为39.9% ~ 59.1%和30.2% ~ 45.8%. 对人为源有机物进一步地分类分析, 发现烷烃、多环芳烃和邻苯二甲酸酯类是上海路边农田土壤中含量较高的3类污染物, 表明汽油柴油燃烧、轮胎磨损、润滑油挥发泄漏等交通源排放对路边农田土质的影响不容忽视. 总的来说, 全二维技术能够准确地定性筛查出农田土壤中大量未关注的有机污染物, 为今后污染管控和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基于PCA和CCME-WQI的太湖流域水质评价及时空变化特征
    刘垚燚, 翟凌阁, 曾鹏, 汪逸凡, 田恬, 车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2025 (2): 20-33.   DOI: 10.3969/j.issn.1000-5641.2025.02.003
    摘要486)   HTML10)    PDF(pc) (3953KB)(730)    收藏

    利用加拿大环境部理事会水质指数 (CCME-WQI) 对2013—2017年太湖流域的河湖水质进行了评价, 并构建了一套有效的水质评估方法, 以期为国内的流域机构提供科学、简便的管理工具. 研究结果表明, 2013—2017年, 流域内的BOD5、CODCr、CODMn及磷元素是持续性污染源, 氨氮类营养盐为潜在污染因子, 重金属是偶发性污染物. 根据CCME-WQI的等级划分, 流域水质总体处于“中等”水平. 水质空间分异明显, 流域内南河、苕溪水系附近的水质“良好”. 水质的时间变化明显, 研究周期内CCME-WQI值持续增加; 季节变化上, CCME-WQI值在秋季最高, 夏、冬季次之, 春季最低. CCME-WQI方法准确地评估了太湖流域水质, 从而为我国水质评价提供了一个具有较高适用性和准确性的工具.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基于知识蒸馏的轻量化农作物病害识别算法
    胡雯婧, 蒋龙泉, 余俊龙, 徐伊茜, 刘奇鹏, 梁雷, 李嘉豪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2025 (1): 59-71.   DOI: 10.3969/j.issn.1000-5641.2025.01.005
    摘要682)   HTML22)    PDF(pc) (3454KB)(624)    收藏

    农作物病害是威胁农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机器学习算法能高效率实现大范围农作物病害的发现, 有利于对其进行及时处理, 进而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在大范围农业场景中, 由于供电等条件限制, 无法满足服务器等高算力设备的供电需求, 现有深度网络模型大多需要较高算力, 难以部署在低功耗的嵌入式设备上, 给大范围农作物病害的准确识别应用带来障碍. 为解决此问题, 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蒸馏的轻量化农作物病害识别模型, 并设计了一种基于残差结构和注意力机制的学生模型, 利用知识蒸馏方法从大规模模型ConvNeXt中迁移学习成果, 在实现模型轻量化的同时保持高精度识别. 实验结果表明, 在模型规模为2.28 MB的条件下, 39类农作物病害图像分类任务的准确率达到了98.72%, 且每类病害的精确率、召回率和特异度均高于90%. 该模型满足了在嵌入式设备中部署的需求, 为农作物病害识别提供了一种实用高效的解决方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基于代码和描述文本相融合的软件分类研究
    陈宇航, 王世宙, 汤正婷, 陈良育, 姜宁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2025 (1): 46-58.   DOI: 10.3969/j.issn.1000-5641.2025.01.004
    摘要600)   HTML23)    PDF(pc) (2128KB)(620)    收藏

    第三方软件系统在现代软件开发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软件开发人员根据需求, 在第三方软件库中检索合适的依赖库来构建软件, 可避免许多重复工作, 加快开发过程. 然而, 检索第三方依赖库的过程可能会很困难. 通常第三方软件库提供预设的标签 (类别) 给软件开发人员进行查找, 但是如果一个软件的预设标签被错误地标注, 软件开发人员就无法查找到其需要的库, 这势必会影响开发过程. 提出了一种软件分类模型来解决上述挑战, 模型结合方法向量、方法重要性和文本向量, 将未知类别的软件分类到已知类别. 鉴于此问题尚未有公开的数据集, 为此建立了一个数据集并公开, 此数据集包含来自Maven存储库的30种类别的120个软件系统. 在此自建数据集上对提出的分类模型进行了测试, 预测类别的准确度对于1个候选者的情况 (top-1) 为70%, 对于3个候选者的情况 (top-3) 则达到了90%. 实验结果表明, 所提模型可以有效用于对开源存储库中的软件系统分类, 辅助软件开发人员快速查找第三方库.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融合关系和结构编码的规则抽取与推理研究
    胡继米, 万卫兵, 程锋, 赵宇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2025 (1): 97-110.   DOI: 10.3969/j.issn.1000-5641.2025.01.008
    摘要506)   HTML14)    PDF(pc) (2201KB)(533)    收藏

    领域知识图谱拥有不完备性和语义复杂多样性的特点, 从而导致其在规则抽取和选择问题上的不足, 影响了其推理的能力. 针对此问题, 提出了一种融合关系和结构编码的规则抽取模型. 通过提取目标子图中的关系和结构信息并进行特征编码, 从而实现了一种多维度的嵌入表达方法. 设计了融合关系和结构信息的自注意力机制, 使模型能够更好地捕捉输入序列中的依赖关系和局部结构信息, 从而提升了模型对于上下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进而解决了在语义复杂情况下规则的抽取和选择的问题. 通过在真实汽车部件故障工业数据集和公共数据集的实验, 表明了在链接预测与规则质量评估任务中, 所提出的模型都有一定的提升 (规则长度为3时, mean reciprocal rank (MRR) 平均提升了7.1百分点, Hits@10平均提升了8.6百分点; 规则长度为2时, MRR平均提升了7.4百分点, Hits@10平均提升了3.9百分点), 证实了关系和结构信息对于规则抽取与推理的有效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长江口崇明东滩湿地演变对海平面上升的响应特征
    侯雅婷, 谢卫明, 苑家恒, 王宪业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2025 (2): 42-54.   DOI: 10.3969/j.issn.1000-5641.2025.02.005
    摘要408)   HTML9)    PDF(pc) (2974KB)(394)    收藏

    使用SLAMM (Sea Level Affecting Marshes Model, 海平面影响沼泽模型), 通过设置不同海平面上升预测值以及湿地是否被海堤保护等情景, 模拟崇明东滩湿地演变规律, 同时探讨潮差、坡度与地面沉降等因素对于湿地稳定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① 崇明东滩湿地面积未来在海平面上升影响下有一定程度缩减, 2020—2050年, 其湿地面积保有率为0.732 ~ 0.763, 此外, 预计崇明东滩湿地可能最早在2039年开始进入萎缩状态; ② 崇明东滩修复区域的海堤在应对海平面上升的过程中, 可防止修复区域发生植被演替和出现过渡盐沼植被; ③ 潮差、坡度以及地面沉降的改变能一定程度上影响崇明东滩湿地的稳定性. 若以2050年湿地稳定为目标, 则潮差需达到3.0 m或者剖面的坡度在2.06‰以上.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长江口海三棱藨草种子产量与休眠萌发特性研究
    田丰, 袁琳, 张利权, 李阳, 班璐, 陈平伢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2025 (2): 68-76.   DOI: 10.3969/j.issn.1000-5641.2025.02.007
    摘要339)   HTML4)    PDF(pc) (1049KB)(383)    收藏

    海三棱藨草 (Scirpus mariqueter) 是长江口盐沼生态系统的先锋种和关键物种, 其有性生殖产生的种子是种群实现长距离扩散的主要方式. 以海三棱藨草种群为对象, 通过野外调查、种子存储实验和萌发实验等方法, 研究了潮滩不同高程处海三棱藨草种群的种子产量和种子休眠萌发特性. 结果表明, 潮滩高程对海三棱藨草种群的植株密度和种子产量有显著影响 (p < 0.05). 海三棱藨草种群的植株密度与种子产量: 在高程2.8 m以上的潮滩采样区最高, 分别为(682 ± 27)株/m2和(1724 ± 101)粒/m2; 高程2.5 ~ 2.8 m潮滩采样区次之, 分别为(256 ± 41)株/m2和(613 ± 101)粒/m2; 高程2.0 ~ 2.5 m的潮滩采样区最低, 为(138 ± 27)株/m2和无种子. 适宜生境中, 成熟海三棱藨草群落的种子产量可高达(1724 ± 101)粒/m2. 种子存储与萌发实验结果表明, 海三棱藨草种子在当年秋季成熟后处于固有休眠状态, 进入土壤种子库后经冬季低温春化作用进入强制休眠. 当春季温湿条件适宜时可迅速萌发. 若种子在春季处于深度淤积或淹水等环境胁迫下不能萌发, 经夏季高温抑制后种子重新进入诱导休眠状态. 处于诱导休眠状态的种子需要再次春化过程才能解除休眠, 可在条件适宜时萌发. 海三棱藨草种子进入诱导休眠后可存活多年, 属于持久种子库. 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海三棱藨草种子的生物学特性, 为海三棱藨草种群的生态修复和重建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时间依赖记忆型经典反应扩散方程的拉回吸引子
    李玉娜, 汪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2025 (1): 28-45.   DOI: 10.3969/j.issn.1000-5641.2025.01.003
    摘要462)   HTML28)    PDF(pc) (871KB)(348)    收藏

    关于具有时间依赖记忆核的经典反应扩散方程, 当非线性项满足次临界增长, 外力项$ g(x, t)\in $$ L^{2}_{{\mathrm{loc}}}(\mathbb{R};L^{2}(\varOmega)) $时, 在时间依赖空间$ L^{2}(\varOmega)\times L_{\mu_{t}}^2(\mathbb{R}_{+}; H_{0}^1(\varOmega)) $中讨论了解的长时间动力学行为. 在新的理论框架下, 利用积分估计方法以及分解技术证明了解的适定性和正则性, 进而证明了时间依赖拉回吸引子的存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一类具有负跳的α-稳定过程驱动的种群模型的遍历性
    童金英, 梁子翼, 陈文泽, 张振中, 赵馨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2025 (1): 1-12.   DOI: 10.3969/j.issn.1000-5641.2025.01.001
    摘要439)   HTML25)    PDF(pc) (632KB)(315)    收藏

    为拟合随机环境与重大因素的影响, 基于马氏链与带负跳$\alpha$ - 稳定过程, 建立了一类种群互惠模型. 首先, 证明了该种群模型具有全局正解性; 其次, 给出了该模型的遍历性的充分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基于表面高度和不确定性的单目3D物体检测
    吉银帅, 续晋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2025 (1): 72-81.   DOI: 10.3969/j.issn.1000-5641.2025.01.006
    摘要534)   HTML14)    PDF(pc) (1215KB)(313)    收藏

    单目3D (three-dimensional)物体检测是自动驾驶和机器人导航中的一项基础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直接从单张图片预测深度本质上是一个不适定的问题. 几何投影是一种强大的深度估计方法, 它从物体的物理高度和图像平面中的投影高度推断物体的深度. 然而, 高度估计错误将会放大深度估计的误差. 研究了预测物体表面点的物理高度和投影高度, 而不是物体本身的高度, 由此可获得一系列深度候选值; 还研究了估计高度的不确定性, 并根据不确定性来组合这些深度候选值, 以获得最终的目标深度. 实验证明了此深度估计方法的有效性, 且该方法在KITTI数据集的单目3D目标检测任务上达到了SOTA (state-of-the-art)结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